关键词:
非遗
场域
信息传递
老虎笙
摘要:
老虎笙是源自于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小麦地冲村每年正月初八至十五的“虎节”祭祀活动中衍生出的民族民间傩舞、傩戏。在我国逐渐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后,老虎笙开始被不断深入挖掘,并在2008年录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吸引了各界的目光。自此,老虎笙的场域不再只有单一的应用场域局限于小麦地冲村,它成为了双柏县的文化招牌,走向舞台,走向世界,形成了更丰富多彩的其他场域。在此基础上,老虎笙的传承主体因此提升了文化自信,并且通过非遗相关政策的宣传意识到了老虎笙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性,也就重视起了相应的传承教学场域。老虎笙在各场域内的信息传递活动都存在着一定的目的性,通过信息源点——传递媒介——信息接收点完成整体的信息传递活动,且信息传递的主要内容选择权在信息源点,也就是老虎笙团队。但在如今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老虎笙团队为脱颖而出,在诸多场合的信息选择上会根据受众的文化背景进行创新。然而由于创新过度,融入了很多并不属于老虎笙甚至不属于彝族的文化元素,而受众本身对于老虎笙映射的彝族文化背景并不了解,甚至会认为吸睛、有趣、另类的这些内容也是其文化中的一部分。这也就造成了信息接收端的理解偏差。因此,本文旨在分析老虎笙形成的诸多场域,以及不同场域为老虎笙信息传递营造的氛围,从而导致老虎笙团队的信息选择思维产生相应的变化,目的在于如何推动非遗信息传递正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