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柔性边界
城市滨河
公共空间
摘要:
城市滨河公共空间是市民释放压力、放松身心的首选场所之一,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直接关系到市民的生活质量和使用公共生活的频率与时长。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和外部环境的连接点,城市公共空间边界区域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活动最为主要、居民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但在城市滨河公共空间设计中,人们往往忽视了这一极其重要的边界地带,对其公共空间特征和边界效应的认识程度不够,造成了空间界限单一、空间要素硬性分割、地块连接无序、缺少整体性和场所精神等问题。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本文引入“柔性边界”这一理论,对城市滨河公共空间进行针对性的设计研究,并旨在提出具有一定适用性的方法论。
本文首先对城市滨河公共空间进行界定,分析总结城市公共空间边界区域具有普遍划分特性、连接结交特性、模糊渗透特性、自发流动特性、相互吸引特性等特征,然后根据“边缘效应”和“边界理论”提出边界区域在空间场所中的关键地位,同时也起到对公共生活活动的推动作用。其次,基于边界区域与人类活动的关联性,引入“柔性边界”的概念,诠释其以人为本的设计内涵;从“柔性”的角度出发,再次对城市滨河地区的公共空间进行概念界定,并提出柔性的手法可以用来处理滨河公共空间内边界区域内的单调、狭长等问题,使其在狭长线性空间上的有序连续性和边界渗透性得以扬长避短,从而形成一种多层次的、多维度的空间过渡。在本文的最后部分,选取了江苏省常州市具有代表性的运河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现状及问题进行了调研分析。通过PSPL调研法针对性量化分析研究,主要通过硬质铺装、滨水岸线、空间界面、景观通廊、活动空间、植物配置、服务设施的柔性设计等途径,实现合理使用边界、充分发挥边界特性从而吸引使用者停留和激发新活动,推动公共空间内公共生活积极主动的发生。
文章将“柔性边界”的理论引入城市滨河公共空间设计中,以期待通过灵活的、积极的边界设计手法,提升滨河地区公共空间的停留、休憩与社交等积极属性,更期待通过本次研究能为我国城市滨河公共空间的改造设计提供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