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社区营造
乡村
公共空间
设计
摘要:
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实施,乡村建设问题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焦点。但是,由于广大的乡村地区发展滞后、村民的意识受到限制、邻里关系变得冷淡,再加上城市化模式的持续渗透,导致了“千村一面”的局面。这种情况导致我国传统农业和乡村建筑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损害,乡土文化被忽视,村民的归属感和乡村的活力逐渐减弱,因此,乡村建设变得迫切。
中国的乡村是承载中华民族基因的土地,而乡村公共空间是基因最丰富、传播最快的地方。在传统乡村,每个村落都有一个公共生活空间,可能在村头的大树下,可能在祖屋的屋檐下,也可能在井台边,这个公共空间记录着村落的历史和人们的喜怒哀乐。随着中国乡村的变迁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演变,乡村社区原本承载的多元生活功能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乡村的空心化程度愈加严重。为了让沉寂的乡村生活重新活跃起来,许多学者对乡村公共空间进行重新营造,挖掘被岁月侵蚀的乡村文化精神,结合新生活的需求,塑造新时代的乡村公共空间,满足新老村民对乡村生活的创造和憧憬。在众多的乡村建设实例中,村民党群服务中心作为最基础的公共文化设施,能够更深入地展现乡村的文化魅力和活力,它是村民公共生活的主要平台和容器。这个中心为村民提供了一个宜人的活动场所,并鼓励他们主动地参与各种公共事务,作为他们与外部世界交流的重要纽带。
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乡村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首先,研究了社区营造和乡村公共空间发展的历史与理论,并总结了其特征。其次,通过对理论研究以及社区营造成功介入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的案例进行了深度剖析。最后,对长江村和党群服务中心进行了实地调研,对长江村当前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概述。长江村具有独特自然和文化背景,从村民的日常行为出发,深入探讨村民、自然环境以及党群服务中心之间的紧密联系,并揭示它们之间的深层次需求。基于此项分析,对社区建设进行实践,并为长江村设计了公共区域。在设计阶段,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将本地的文化元素整合到党群服务中心的改造项目中,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传承和发扬乡土文化、多功能的新发展、集体记忆场所的延续以及环境空间层次的丰富等多个因素。最终,为长江村党群服务中心的改革设计提出了一系列策略,期望这些实践总结能为农村公共空间的建设、文化遗产的传承以及村庄的重建提供有益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