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万玛才旦
电影叙事
纪实美学
视听语言
摘要:
万玛才旦作为新生代藏族青年界的电影领军人物,他用自己的视角刻画着藏族人的真实生活状态,远离猎奇的藏地影像呈现回归日常生活的朴素表达,以不拘一格的出格,带动真实立体富有质感的藏地入画,褪去了宏大叙事,没有神圣与神秘色彩,力求以原生态的文化和精神面貌还原生活的真实性。他身兼导演编剧,从编剧的角度把故事这门古老的艺术处理得精彩纷呈,更从导演的角度把电影的语言发挥得淋漓尽致。与工业体制内的主流电影不同,导演显示了对整体风格的掌控和架构,使影片具备了作者电影可贵的美学品质。以极其成熟而精湛的电影语言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藏区这片神秘的土地,展现了土地上循环往复的生命、欲望和情感。他不仅讲述了人类学历史上的优秀故事,更充满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影的魅力。本文笔者从万玛才旦导演的六部艺术片入手,既前期的”藏地三部曲”《静静的玛尼石》、《寻找智美更登》、《草原》,中期的《塔洛》,目前上映的《撞死了一只羊》和《气球》,分析他独特的电影美学,关注他深藏在银幕之下的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悲悯和关爱。本文绪论部分结合事实分析了藏族电影创作的历史背景,介绍了对万玛才旦导演电影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本文第一章介绍了万玛才旦的生平经历,什么样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一个民族史上的里程碑,电影和修行有相似的地方,笔者关注了他从小接受过的各种教育和家庭背景,兴趣爱好,他喜欢利用课余时间看露天电影,看文学书籍,这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及后来拿到的各种国际荣誉。本文第二章介绍了六部影片的详细内容,共分为五节,第一节里面讲述了”藏地三部曲”和《塔洛》共同的主题;在现代化的冲击下,藏地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双重抉择,是回避还是有选择的迎接,故事的结局都很暧昧,留给观众自己思考。第二节继承历史主题,表达了对个体生命的觉醒,这里已经不再是迷途的羔羊,已经开始觉醒反思自身的不良传统,放下复仇得到救赎。第三节讲述了贯穿电影始终的生死轮回的观念,这是佛教徒的生命观,他用老人的死,婴儿的出生作为牵线,感受生命的无常甚而可贵,看似平静却是极度克制的沉默,发出最有强烈的呼唤,这就是万玛才旦式的电影。第四节谈到了很少提及的女性话题,女性在藏族电影里是沉默的,没有地位,基本上都是符号化的、功能性的,然而在《气球》里以不拘一格的出格带动了女性的话题,发出了女权主义的号召。第五节讲述了影片传达的藏族文化精神,对于万玛才旦来说,智美更登是对民族精神最有力的阐释,他传达着藏族文化的精髓”无与伦比的慈悲,智慧和爱”。本文第三章介绍了万玛才旦电影的叙事特征。共分四节,第一节介绍了纪实美学的由来和演变、成形过程,第二节着重介绍了巴赞的长镜头理论,以及长镜头在万玛才旦电影中的运用,导演以极其娴熟的手法运用长镜头记录藏地的人文环境,书写关于“人”的电影。第三节论述了第三世界国家普遍的电影手法“民族寓言”,万玛才旦用民族寓言诉说关于藏区的社会变迁和心理变迁,以及文化断层给人的心理困顿。他说“当人的表达受限制时需用隐喻或象征”,充斥全片的隐喻用纪实美学为其遮面,诉说着关于藏地的传说。第四节讲述了万玛才旦电影的反景观化的叙事策略,一反传统的他用自己的风格讲述故事,褪去了国族化和景观化的“他”者叙事。本文第四章介绍了万玛才旦电影的视听语言,电影的光、色、音响、景别,构图等都在不同程度的讲述故事。本章共分两节,第一节介绍了极简的母语对白和音乐,第二节介绍了画面的造型,原生态的光线和质朴的构图方式,表现藏区的静态。在结论部分,笔者从万玛才旦导演创作的电影历程概括他的影像风格,从他所代表的藏族电影的崛起和发展推及开来,探讨藏族电影未来发展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