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台湾
统派政党
结构
功能
摘要:
台湾统派政党是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大陆重要的同盟军,是推进国家统一进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两岸关系发展进入新时代,祖国统一进入进行时的大背景下,大陆方面主动而为,却遭到台湾当局的抗拒阻挠,台湾统派政党作为大陆对台政策在台湾的重要政治着力点,也作为两岸间重要的桥梁和媒介,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时代被赋予新的历史任务和政治功能,因此有必要对台湾统派政党进行重新审视并将其纳入到新的研究视野中,这一探索不仅为台湾统派政党摆脱自身发展的困境找寻方向,而且更是为其在国家统一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有益思考。本文以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来观察台湾统派政党在中国政治体系中的政治角色、政治结构、政治功能和政治文化。从政治角色上来看,本文基于研究指向性的需要,主要聚焦于台湾统派政党的外部角色选择,认为台湾统派政党在岛内日益成为反“独”促统的中坚力量,同时又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纽带;从政治结构上来看,台湾统派政党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即政党组织层面、台湾政治体系层面和中国政治体系层面分别形成了不同的政治结构形态:台湾统派政党在组织结构层面形成了柔性与刚性结合、以选举为中心、双重组织形态的多种政党组织模式,在台湾政治体系层面形成了政党间的弱连结、政党与其他团体间的共生模式、代偿模式、借壳模式、串联模式等,在中国政治体系层面的文化、政党和社会交往结构模式;从政治功能上来看,台湾统派政党在政治体系的体系、过程和政策层次中分别发挥其政治社会化、政治录用、政治交流、利益表达、利益综合、政策制订、政策输出及反馈等方面的政治功能;从政治文化上来看,台湾统派政党具有“大中华观”的民族意识、“反抗外侮”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统保台”的本土性理念以及“一国两制”的政策认同,以上特征也为其政党发展定下了基调。台湾统派政党在政治角色、政治结构、政治功能和政治文化上呈现以上特征的同时,也同时暴露出其政党发展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在政治角色上,台湾统派政党出现角色混淆和空间偏移、角色纠结及整合障碍、群体想像和资源流失等问题;在政治结构上,则呈现出政党组织层面的结构松散、动员能力大打折扣,组织间结构互嵌严重、界限分化不明晰,两岸交流中政党组织特征淡化、常态型结构缺失;在政治功能上,台湾统派政党表现出统一功能的输出缺乏完整性、系统性效果大打折扣,并在“有限”功能发挥上还呈现比较严重的路径依赖;在政治文化上,台湾统派政党在“再中国化”的认知失调,“乡土认同”上遭遇情感动员短板,“统一”理念的价值评价紊乱,台湾统派政党文化显然还不足以演变为统派政党对抗蓝绿夹击、内聚党内力量以及动员岛内民众的强有力的武器,从而使统派政党反“独”促统的效能大打折扣。根据结构功能主义对台湾统派政党现状及困境的分析,本文认为环境要素通过对台湾统派政党的相关输入,在与由其形塑的政治文化这一转换链条的共同加持下,形构了当前台湾统派政党的现状及困境。台湾政治体系作为影响台湾统派政党的主要环境因素,不仅表现在台湾政治文化中的统“独”意识的分化继而呈现出的“独”的意识的扩散,成为台湾统派政党文化发展的最大阻碍,而且更表现为台湾统派政党这一次体系的发展试图打破当前台湾政治体系“平衡”的这种内生性矛盾之间的无法调和,使得台湾统派政党在台湾政治体系下的发展形成悖论怪圈也就不足为奇。基于以上的逻辑,外在环境通过政治文化的转化也能对政治体系产生正面的作用。就台湾统派政党所处的当代中国政治体系和大陆政治次体系环境产生新的变化的情况下,环境要素势必也对台湾统派政党提出新的要求和支持。所以台湾统派政党应该从政治文化革新入手,相应地进行角色和结构的调整,以适应这种环境变化:台湾统派政党要从文化层面破解各种迷思,构建新的理念论述,形成新的政治文化,更要从社会基础、政治角色、政治结构等诸多方面进行调整,以服务于两岸关系发展的新需要,这样才是做出的符合当前两岸关系发展进程的最佳选择。